朱允炆见马恩慧又抬起头,便说道:“书坊之人,称这段话为识语。” 马恩慧询问道。 马恩慧默默点头,看着店内购书者众,眼神中流露出了一抹笑意,说道:“之前臣妾还埋怨,耗费如此多银钱置办书局,如今看来,你是对的。” 朱允炆自信地笑道。 朱允炆看了一眼,轻轻说道:“这是朱桂的生意,听说中华书局的事之后,非要参与其中,最后二王无奈,便给他出了个主意,售卖精致书柜、书架与书袋。” 马恩慧有些惊讶。 “可是,你不是安排他回去……” 朱允炆的安排马恩慧是知道一些的,朱桂上交封地,甘愿从商,自然需要一个稳定的营生,而朱允炆给他的营生,便是挖煤。 朱允炆摇了摇头,道:“山东峄县有个大型煤矿,可交他营生。那里水运或海运,都方便一些。只是当下北地有些水道尚不通畅,只能走小船,这倒是一个问题。” 修河,绝对不是后世,一台挖掘机便抗住了所有。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隋朝灭了。 若朱允炆再来一次大动作,这天下…… 修河,需要征用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民工,而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疏通河道,是朱允炆一直思考的事。 可是北平附近的产粮区太少,所产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的,一旦迁都,迁移过去的人口可不在少数。 大哥,这是古代,不是你拿着两块钱,出门右转一百米,去超市买一斤面就能解决肚子问题。 从这里运粮到北京,二千多里路,怎么运? 你试试推两千里路有多难,有多辛苦? 哦,给钱也行。 一两银子? 两千里路,你就给我们一两银子? 那位也为难,你们总共就运来两石米,你还想要多少? 官员苦涩,农夫苦涩,大明也苦涩。 陆运搞不定,那就水运吧。 漕运用大船走,一船一船的拉粮食,载货量高,速度快,用工少,多好。 不通。 说起大运河,不能不提隋唐宋元。 正是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才有了南方经济中心服务于北方政治中心的格局,才有了中国大一统,南北并联,无法切分的版图。 大业四年(608年)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长约两千里的“永济渠”,永济渠与广通渠贯通。 至此,洛阳至杭州长达三千四百余里的河道贯通。 加上唐宋皇帝都懒,觉得大运河能用就行,偶尔拨点款,疏浚、维护下就够了。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的河道维护已然难以为继,巷道不断淤积,航运出现了中断。再加上黄河数次泛滥,淮河以北的大运河河道会冲断,一些河道更是堵塞无法使用。 再说了,总吃羊肉也不是个办法,米饭多好吃,把南方的大米运过来,供应朝廷。 于是在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开凿了会通河,北接卫河,南接泗水与黄河。 按理说,到了明代朱允炆时期,这条水路应该还是畅通的,可现实情况是真的不通畅。 就以会通河中的济州河来论,其以汶河、泗水河为水源,将两河水源引至任城,然后在任城这里,进行南北分流。 就因为这个缺陷的存在,任城分水时,总是南面河道水流多,北面河流水流少,所以北段河道又浅又堵,走走小木筏,抓条鱼,洗个澡什么的还可以,想要走大船,那是不可能的。 来回折腾,也不是个事。 派遣朱桂去山东挖煤,顺带调查下河道状况也是好的。是不能考虑如此大动作了。 一入后宫,马恩慧便从一个任性调皮的女子,成为了威严端庄的皇后。 马恩慧坐在一旁,轻轻喊着:“皇上,解缙求见。” “寅时初。” 朱允炆坐了起来,寅时初可是凌晨三点,若不是出现了紧急事件或紧急情报,解缙绝不会惊扰自己。 朱允炆看向不远处的跪着太监,问道。 朱允炆听闻之后,顿时来了精神,吩咐道:“让他至武英殿,朕稍后便到。” 朱允炆听出了马恩慧声音中的不安,自信地说道:“皇后无需担忧,郑和来信,绝不会是报忧的,朕相信他。” 武英殿。 “按宫廷令,遇紧急军情、奏报,需立即通禀,你又无错,何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