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祖看着程济,甚至有些生气。 早干嘛去了? 内监将程济的奏折递给了朱允炆,朱允炆打开看了看,也是暗暗吃惊,图谋不轨,勾结藩王,蓄养武士,暗结同党。 竟然还有一条,李增枝在热孝期间逛了教坊司,还毒打了教坊司的人。 热孝期间,老子都需要忍着,你李增枝倒逍遥快活去了。 朱允炆问道。 朱允炆呵呵笑了起来,程济奏章上的事,确实都是真的,这一点朱允炆是清楚的,只不过现在李增枝还不能死,否则,李景隆怎么给自己办事? 朱允炆起身。 内监喊道。 朱允炆回到后宫,将程济的奏折交给刘长阁,说道:“派个人,将这份奏折送给李增枝。” 朱允炆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李增枝一心向着朱棣,现在他的命,便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敲打的可不止是李增枝一个,还有李景隆。 朱允炆批好一份奏章,说道:“户部最近很难啊。” 朱允炆不以为意,说道:“帝国总是在前进的,开源节流,总还是要的。如今官员数量庞大,机构臃肿,总这样是不行的。” 分权的结果,那便是弄出来三套管理班子,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关系好,碰个面,喝个酒,意见一致,问题就解决了。 按照规制,你还真不能咋滴。 你算老几? 机构多了,官员自然多了。 人多了好啊,前呼后拥,威风八面。 一个地方,主官和各司官员,便有数百人,加上各级官吏,少说也有几千人。 朱允炆一直想要改变这一点,但苦于登基时日太短,擅动那么多人,很容易出问题。 朱允炆看向解缙,缓缓问道:“你认为,燕王还会动作?” “哦?如此布局之下,他还敢冒险行事?” 解缙重重点头,说道:“皇上,燕王擅兵事,若是让他找到破绽,必会雷霆出击。要知道,冒险的事,燕王做得并不少啊。” 解缙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朱棣的野心很大,加上他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朱允炆,却是朱元璋的孙子! 他渴望拿走皇位,拿走他认为应该属于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不缺勇气!” 解缙不理解地看着朱允炆,朱允炆却淡然一笑,示意解缙不必紧张。 他需要盟友,而他的盟友便是宁王朱权。 朱允炆与宁王的“殿中对” 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幽燕重镇。 蔡东藩老先生在写《明通鉴》时,有这么一个评价:“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事实上,直接解读文字是片面的。 宁王不仅智略渊宏,而且骁勇善战,数次与其他塞王联合出击,威镇北荒。 这便是朱权的实力! 偏殿。 朱权今年只有二十岁,面容白皙,长胡须,颇有儒雅之风,见朱允炆说话平和,没有皇帝的架子,也放松了下来,轻道:“皇上之事,便是大明之事,是臣下之事。但凡皇上所托,臣不敢不行。” 朱权猛地一惊,看着平静的朱允炆,暗暗警惕起来,说道:“燕王为帝国北方柱石,即有谋略,又有胆识,擅兵事,纵横驰骋,鲜有敌手。” 朱允炆拿出了李景隆写的那份秘报,朱权躬身接过密报,回到位置上,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苍白。 这个叛徒! 李景隆啊李景隆,从今以后,老子与你势不两立! 朱权连忙跪下,喊道:“皇上,臣绝无二心,此乃李景隆攀陷之言……” 朱允炆沉声问 朱权此时哪里还有心思关心燕王,再言道:“皇上,臣最近有些身体不适,想要留在京师寻医问方,至于大宁,还请皇上另选良将……” 在大明,距离增加不了美,只能增加猜忌。 易藩,坚决易藩! 朱允炆上前,将朱权扶了起来,笑着说道:“宁王叔,若非信任你,朕如何会将此密报拿出来?宁王叔在大宁的所作所为,朕是清楚的。哎……” 看皇上长吁短叹的,莫不是担心四哥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