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晋襄公很忙,人事问题不是小事,得从长计议。 而且,晋襄公这个时候还在服丧中。 前面我们讲过,晋文公薨后,晋襄公需要服27个月即三年之丧。 三年之丧,又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年丧期,叫小祥;第二阶段叫第二年丧期,叫大祥;第三阶段即三年丧期满,叫丧满。 在小祥期,如果不是为了自卫,一般国君是不能够讨伐他国的。 但晋襄公在小祥期,便连续发动了崤之战、箕之战。当然,这两次战役,其实都是敌人进犯在先。 崤之战,秦军不打招呼取道晋国,再是灭了晋国附庸国滑国,晋国当然可以反击。 箕之战,白狄武装先是进犯了齐国,再是抢劫到了晋国,晋国也可以反击。 晋国的主要敌人是楚国,此时的楚国正是楚成王晚年。 楚国在城濮大战败于晋国后,失去了对中原诸侯列国的控制,也意味着楚国已经在中原争霸中败下阵来。 但楚成王是一位文治武功的楚国国君,他当然不甘心就此认输。 楚成王,一直在等待着机会与晋国再干一架,试图扳回一局,从而形成两雄相争的国际局面。 晋文公去世、先轸战死的消息先后传到楚国,楚成王大喜,而最新的消息又传来:晋国联合郑国、陈国讨伐了许国! 许国本在城濮之战后归降了晋国,但许国离楚国实在太近了,可以说是被楚国牢牢控制着的! 你许国想要投靠晋国? 没门! 在楚国的利诱威逼之下,可怜的许国只好继续与楚国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但这事被晋国知道了,你小样的小小许国,居然敢私通楚国? 晋襄公大怒,于是便组织了晋、郑、陈三国联军讨伐了许国。 在楚成王看来,许国是目前楚国目前在中原唯一的小弟,怎么可以随便被你晋国欺负? 既然你晋国来欺负咱大楚的小弟,那咱大楚就欺负一下你晋国的小弟。 晋国的小弟很多,楚成王命令楚国令尹斗勃率楚军北上,先是讨伐了陈国,然后讨伐了蔡国。 再是兵锋北指,目标是郑国。 郑国地处中原核心,是兵家必争之地! 楚国的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陈国、蔡国本就是楚国的传统盟友,再说是因为打不过你楚国,而不是主动投靠你楚国。 所以,陈国和蔡国立即宣布归降楚国。 郑国也是楚国的传统盟国,楚成王手里还有一张王牌,那便是流亡在楚国多年的郑国公子暇。 现在的郑国国君是郑穆公,那是个亲晋派,楚成王的目的就是狠狠打击郑国,逼迫郑国国君郑穆公下台或者干脆杀了得了,扶持公子暇为郑国国君,从而稳固郑楚同盟关系。 如果能够实现以上愿望,那楚国在中原的势力范围又扩大了不少。 晋襄公能放任楚国人这么干么? 当然不能!于是,太傅阳处父受命率晋军出征。 这次晋襄公的用人非常令人不解,因为我们知道,晋国现在共有五军,中军、上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每军都各自有帅佐(除上军帅狐毛已经去世),阳处父根本不是五军的帅佐,怎么让他领兵与楚军作战? 可能全世界的人们都不理解,但阳处父却非常理解。这个阳处父也算是晋国一大牛人了,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阳处父。 阳处父原为晋国大夫,公族人士,阳氏,名处。因其封邑在阳邑,即今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故以阳为氏。 前面我们讲过,古人往往有姓名最后加一个“父”字,是后辈人对其的一种尊称。 但在当时,如果不是阳处父的后人,人们称呼他当然是阳处,即他的名,或者阳大夫、阳太傅这样带官职的。 阳处父在史料记载的事迹不少,其中有一个成语“华而不实”便是因阳处父而诞生的。 据说,有一次阳处父出使卫国,回来时路过宁邑,便在宁邑的驿馆过宿。 驿馆的馆长叫宁赢,见阳处父风度翩翩,谈吐不俗,再加上又是诸侯之长晋国的太傅,当下便认定阳处父是一位极具德行的人。 于是,宁赢与妻子商议后,决定追随阳处父,希望能够走上一条光明的仕途。 阳处父很高兴地收了他,带着他往晋国走。 但到了温邑后,宁赢便告辞了阳处父,回到了在宁邑的家。 宁赢的妻子很奇怪,问他:“夫君怎么回家了?你不是跟着阳大夫了吗?难道他不肯收留你了?” 宁赢叹了一口气道:“别说了。我以为阳处这个人德行一定很高尚。但这几天接触下来,我发现阳处这人太过于高调。 其实,有德行的人高调一点也没关系,但需要配合温和的性格才行。 可阳处不但为人高调,性格也极其刚强,说话过于直率,与他风度翩翩的外表一点也不相符,是一个华而不实的人。 我担心跟着他以后可能被惹祸上身,还是早点离开他为妙。”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成语“华而不实”便是典故于此。 阳处父后来被晋文公指定为晋襄公的老师,担任太傅一职,可以说位高权重。 但阳处父性格较为刚烈,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不过,晋襄公却很赏识他,毕竟阳处父是一位极具智谋的人,所以,晋襄公总想创造机会让阳处父立功。 这一次,晋襄公让阳处父领兵出征,本意并非是让阳处父与楚军决战,而是摆出一个样子:作为诸侯之长,晋国的小弟被你楚国欺负了,晋国是不会就此算了的。 晋襄公的判断是楚军绝对不敢与晋军直接交战,毕竟两军已经在城濮打了一战,晋军取得了大胜。 既然你楚军不敢与晋军开战,那晋军此次出征无非就是一个形式而已。 所以,晋襄公派阳处父出征,目标:蔡国! 之所以目标定为蔡国,那是因为蔡国刚刚宣布归顺了楚国。 打击蔡国,阳处父根本不要担心,蔡国很快会投降。 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但晋襄公却疏忽了一点:无论与楚军真正交手还是只是过过场,阳处父都不应该是领兵的最佳人选。 毕竟晋军目前还有九名帅佐,哪一位不可以领兵? 打个小小的蔡国,摆明了是给阳处父一份功劳。 这样的功劳,谁不想要? 为何偏偏给了你阳处父? 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许现在还因为国君强有力的领导而掩盖着,到后来,那可是全世界激烈等级为顶级的权力斗争。 阳处父呢? 他完全可以因自己并非军中帅佐为由而推辞,建议其他人领这次兵。 但阳处父没有去考虑其中存在的隐患,当仁不让领了军令。 阳处父所不知道的是,如此一来抢了人家五军帅佐的风头,总有人对他是心生忌惮的。 阳处父领兵出发了。令阳处父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晋军一进入蔡国领地,楚国立即便有所反应。 楚国令尹斗勃受楚成王指派,率楚军救援蔡国。 楚军行动很迅速,很快推进到了蔡国,与晋军隔着泜水驻扎。 难道春秋舞台又要上演一场晋、楚两强面对面的激烈战斗吗? 楚国人当然是很想,因为令尹斗勃从来便没有咽下城濮之战楚军失败这口气。 但阳处父不想,他一开始便没想着要与楚军决战。 阳处父率军前来本就是来江湖走一走而已,哪里敢与楚军交手? 早知道弄成这样,自己当初就该建议让其他人带兵出来。 阳处父很懊悔,现在自己真正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了。 开打,晋军是否打得过楚军那真的不好说,至少自己并非是统军的料。 如果打败了,那群臣议论,国君震怒,自己的脑袋肯定得搬家。 不开打,直接撤退? 那就意味着率领晋军逃跑,阳处父就成了阳跑跑了。回到晋国,肯定被人参上一本,脑袋也有可能搬家! 阳处父头大如麻,无奈只好先将军队驻扎下来,吩咐士兵严阵以待,谨防楚军渡河进击。 楚军统帅斗勃早就想进军了,但他也担心晋军来个半渡而击,晋国人,从来是不讲战争礼仪的,楚国已经吃过大亏了。 斗勃得考虑如何率楚军渡过泜水,与晋军决战。 就这样,两军相持了好几天。 这些天里,阳处父挺着一个比平时大不少倍的脑袋苦苦在想着对策。 突然,他眼前一亮,思得一妙计! 第二天,他派出使者对楚军统帅斗勃道:“我听说,文不歁理,武不避敌。我们这个鸟样,已经很多天了吧,我看是大家都在耗费粮草,实在没有意思。 怎么样?大家就堂堂正正打一仗吧! 这样好了,要么我们退后三十里,空出战场来,让你们渡过河来。 要么,你们退后三十里,空出战场来,让我们渡过河去。 谁也不许耍阴谋诡计!不许半渡而击,两军摆好阵势,直接冲锋,一个回合解决问题,一战而决定到底是你们楚军厉害,还是我们晋军厉害,如何?” 斗勃大喜,正想说“你们后撤三十里,我们楚军渡河来战”,猛然想起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正是晋军搞了个什么退避三舍,结果害主帅成得臣紧追不舍,最终掉入晋军圈套,导致城濮大战楚军败绩。 哼,晋国人从来都不光明正大,只会耍奸使滑,老子才不信你们不会趁我们渡河时半渡而击呢。 “好,那我们后撤三十里,在那里划出地来,等着决战吧。”斗勃回复晋军使者道。 然后,斗勃下令,全军后撤三十里。 于是,楚军有序撤退。 阳处父一看就乐了,他率领将士们站在河边,指着后撤的楚军笑道:“看看,楚军害怕咱大晋,居然逃跑了。 咱出征也有一段时间了,大家都想着老婆孩子了吧?既然楚军跑了,那咱也就回去吧。” 斗勃率领楚军等啊等,就是不见晋军渡过河来。派出细作一探,晋军居然撤了! 斗勃气得直跳脚,他是多么希望与晋军决战以雪城濮之耻啊,可是,自己却上当受骗,让晋军跑了。 斗勃沮丧地率军回师,阳处父一路鼓吹着得胜回朝。 令阳处父没料到的是,自己为躲避与楚军一战而耍出的这一诡计,居然把堂堂楚国令尹斗勃给害死了! 原来,楚国太子商臣与斗勃不和,想着法儿都在算计斗勃。 商臣见斗勃无功而返,于是在楚成王面前参了一本。 商臣对楚成王说,斗勃肯定是收受了晋国的贿赂,所以放跑了晋军。 结果,楚成王大怒,以通敌罪将斗勃处死! 整个春秋江湖都对晋国低下了头!在强大的楚国面前,晋国总共出手了三次: 第一次是跟着秦国去侵犯了楚国的附庸国鄀国,结果在商密晋秦联军战胜了楚军,还俘虏了楚国大夫斗克、屈御寇等人。 第二次与楚军城濮一战,大败楚军,使楚国令尹成得臣自杀谢罪。 第三次便是这次泜水相持,两军并未交战,但最终使楚国令尹斗勃身死!喜欢春秋晋国风云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春秋晋国风云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