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设参事的事情,是以前早就定下的。只是因为当时没有实行,没多少人在意。
此时,皇帝用这个理由增设官职,推进吏政厅设置。袁可立等人顿时语塞,对此无法反对。
在说服他们之后,朱由检对吏政厅的权力,做出具体规定:
“吏政厅既是布政司下属,也是吏部下属,接受双重管辖。”
“省府州县的吏员编制和等级升降,由吏政厅审核决定。”
“对八九品的官员,吏政厅可代表吏部提出任免建议,并临时任命官员署理。”
“在吏部通过之后,正式下达敕命。”
这段话说出之后,群臣顿时明白,皇帝把八九品官员的任命,下放给了吏政厅。
以后,八品县丞、九品主簿这样的官职,吏政厅就能决定。他们任命官员署理职务后,只要没有大问题,就会在吏部那边获得通过,得到皇帝敕命。
这对地方官员来说是好事,却削弱了朝廷对八九品官员的掌控,袁可立道:
“陛下,官员任命需要经过朝廷,如何能让地方决定?”
“臣以为吏政厅负责吏员事务即可,官员事务需由吏部决定。”
对于是否把官员任命权力下放,朱由检有过疑虑。但是在全盘思索之后,仍旧决定这样做。向袁可立仔细解释道:
“分管吏政厅的参政或参事,可以看做吏部派往地方负责官吏黜陟的使者,以少卿规格部推。”
“这样官吏的任命就仍受吏部掌控,不会轻易失控。”
“而且地方在有了这个权力后,能够更方便地调整官吏职务,处置无能官员,提拔优秀官吏。”
袁可立听到这些,心中担忧稍解。但是仍旧担心地方掌握官员任命权力后,有可能尾大不掉,建议道:
“臣以为官员任命权力即使下放,也不能由吏政厅完全掌控。”
“当仿朝廷制度,由布政司官员会推。”
这话说得朱由检眼前一亮,说道:
“会推是个好办法!”
“就像廷推一样,由吏政厅提出候选人,各省高级官员开会推举。”
“诸位商议一下,省级官员有那些参与会推?”
群臣这下来了兴趣,都觉得把廷推制度下放,称得上一件好事。
作为臣子从皇帝那里争取来的最大权力之一,文官就没有不喜欢廷推的。
眼见当今皇帝对廷推不反感,制定了廷推法不说,还要向地方延伸,他们心里称赞皇帝圣明的同时,提出各种建议。袁可立道:
“朝廷阁臣和吏兵二部尚书,由五品以上官及科道廷推。”
“臣以为地方八九品官员,当由布政司、按察司五品以上官推举。”
“有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左右参事、左右参议,按察司按察使、按察副使、按察佥事。”
这一长串官职,别说其他人,就连袁可立自己都觉得有点多,所以他又说道:
“布政司、按察司官员分司诸道,或许无暇聚会。”
“臣以为只需要有一半人以上参加即可,不用强求所有人参与。”
朱由检闻言摇头,说道:
“还是太多了,把参议和佥事去掉,正四品以上官员参与。”
“只有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出席时,才能形成决议。”
这是后世的通常做法,群臣大多同意。
朱由检趁势又提出一点,向群臣道:
“省有三司,除了布政司和按察司之外,还有都指挥使司。”
“朕以为都指挥使和都指()
挥同知,同样应参与会推。”
群臣当即否决,不愿让武将参与,袁可立道:
“都司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其与地方官员无涉,不应有会推之权。”
“而且都司若掌握官员任命,恐有节度之祸!”
这是文官竭力避免的,朱由检听着觉得有理,放下了这个想法,但是又提出一点,让武官有点权力:
“各省卫尉署都尉,有权列席会推。”
“并且有责任对候选人审核,防止有罪人员混入。”
“在涉及军务的官职上,有权进行否决。”
把原本打算给都司的权力,转而给了都尉。
这点很多文官也不愿接受,但是没有人提出反对。
如今的朝堂上,有底气和皇帝进行争辩的,只有袁可立、毕自严等寥寥几人。
但是袁可立的儿子袁枢如今是陕西卫尉署都尉,他对此不便表态。
再加上这个权力也不大,不是让都尉有会推的权力。
所以在毕自严稍微提出点异议,被皇帝解释后,都尉列席的事情,被在场的臣子默认。
这个只是小菜,接下来要讨论的,才是群臣关注的重心,那就是:
总督和巡抚,有没有权力会推?
对此观点有两派,一派认为总督和巡抚节制地方,自然要有官员任免的权力,应该参加会推。
一派认为总督和巡抚权力太重,不能拥有官员任免的权力,以防尾大不掉,在地方形成藩镇。
甚至,还有人举出内阁大学士不参与廷推的例子,认为总督和巡抚,不应参与会推。
在这些人的讨论下,朱由检已经倾向于不给督抚会推权力。即使他想要加强孙传庭的权力、让他能约束陕西官员,却也不愿给督抚任免八九品官员的权力。
督抚掌握官员任免,后患实在是太大了,朱由检不愿把这个权力给他们。
所以,他在第二种意见占上风后,决定道:
“督抚没有会推投票资格,但是有权列席,监督会推计票。”
“以后地方八九品官员任免,由当地布政司、按察司四品以上官员会推,向朝廷提出建议。”
正式定下地方会推条例,并且让吏部在陕西吏政厅试行,完善具体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