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网红打卡地——芙蓉街 济南芙蓉街,是济南着名文化旅游胡同。它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芙蓉街北起西花墙子街南口,南与泉城路相连;东邻马市街,通起凤桥街、翔凤巷和芙蓉巷;西邻玉环泉街,通省府东街。街道全长432米,宽4.6米。 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是老济南最古老、最繁华的综合性商业街道。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以芙蓉泉为水源凿小河引至府学门前外泮池,名“梯云溪”。清顺治年间,人们在“梯云溪”上架起一座桥,取名“青云桥”。康熙初年,芙蓉东侧也逐渐建起了民房和店铺,周围有抚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府学等衙门机构,因此许多商家在此开业,芙蓉街成为繁华的街道。1956年后实行转并,多数店铺转为厂房和住宅。改革开放后,芙蓉街逐渐又变成小吃一条街。 芙蓉街,这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残游记里说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直被视为济南的写照。因此,可以说芙蓉街体现了济南的泉水文化的特色。 人们住在这儿有多美?有诗为证:“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着书。”这是清代一诗人董芸写的《芙蓉泉寓居》。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以芙蓉泉为水源凿小河引至府学门前外泮池,名“梯云溪”。沿溪的街道就是芙蓉街。那时的住户大多住在街的西侧,家家户户临溪水,一派江南风光。 清顺治年间,人们在“梯云溪”上架起一座桥,取名“青云桥”,取平步青云之意,桥首建一牌坊,坊额上题有“腾蛟起凤”四个大字。康熙初年,芙蓉东侧也逐渐建起了民房和店铺,自此街上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遂将街中的“梯云溪”改成青石板路面下的暗沟。在芙蓉街周围有抚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府学等衙门机构,因此许多商家在此开业,芙蓉街成为繁华的街道。 清同治元年(1862年),章丘孟家在街上开设“瑞祥”布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济南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在街上开业。1913年,鞠思敏等人在街上创办济南教育书社。清光绪年间,济南最大的百货店“文升祥”在街上开业。 街上还有“宏升斋”等鞋帽铺,“恒祥兴”等绸布庄,“聚蚨[fú]祥”等染坊,“宝善斋”等钟表店,“容芳馆”等照像馆,“民华堂”等理发所,专卖养蜂用具、花卉种子及农药的“迦南商行”,印刷局。中药、西药、笔铺、京货店、首饰店、书籍、字画、文具、南纸、乐器、服装、陶器、古董、刻字、楠木、铜锡器、小吃店、钱行等。 芙蓉街作为济南文化旅游胡同之一。1956年后实行转并,多数店铺转为厂房和住宅。改革开放后,逐渐又变成小吃一条街。 政府对芙蓉街的开发建设非常重视,曾邀请清华大学城市研究所来济做过芙蓉街复原及建设规划,着名的规划建设大师吴良镛教授和张杰博士也对芙蓉街复原改建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方运承先生提出了具体规划,芙蓉街展宽8公尺左右,新开“芙蓉河”宽10公尺,河两边为6公尺的顺河街,沿滨2公尺宽的斜坡绿带或涉水石阶,绿带内种植垂柳、花卉、草皮、安置石凳,建茶坊、酒楼和小吃店,沿河建骑楼式茶室,交通路口处建拱桥,到时将是“楼向柳边起,船在画中游。”政府现拟将芙蓉街改建成“民俗街”在不久的将来芙蓉街这条富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老街,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这芙蓉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 据说从前,这里曾是济南府最繁华之地,商贾聚居,多有豪门大院。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的芙蓉街,以小吃闻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芙蓉街是冲着它的小吃来的。许多逛街购物的人饿了累了都会来这里吃饭,几元钱就可以混个饱肚。脚下是青石板的路面,眼中是路边一个个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贩的吆喝。傍着繁华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热闹,但这热闹是轻松的,是市井的,是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热闹。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热闹的。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着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的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最大的百货商店“文升行” ,着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均曾在芙蓉街落户。还有就是,着名的画家俞剑华、岳祥书也曾经在这条老街上居住开业招揽学子。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同时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顾客盈门,加之街上的住户大多祖籍章丘一带,有做生意的传统,芙蓉街也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商业的繁荣也把芙蓉街推向了一个异常兴盛的阶段。 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着名。 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 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久而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虽然现在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遗迹全无,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但是凭这些遗迹足以想象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 除文庙外,龙神庙等其他三座庙宇已经殒没,但芙蓉街上还流传着一个有关龙神庙的真实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解放后,政府要求龙神庙的尼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让每天化缘念经的尼姑们一筹莫展。突然一位尼姑提议:“姐妹们不是都会绣花吗,咱们成立一个刺绣组吧!”她的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赞同。她们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亲手为敬爱的周总理绣一件睡衣。几天之后,睡衣寄了出去,她们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一个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能看得上这么小小的一件睡衣吗?她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周总理办公室的同志们给她们回了信,信中表示锦衣收到了,总理对她们成立刺绣小组的事情十分支持。她们捧着来信哭成了一团,于是一个五人刺绣小组连夜成立了。在新社会尼姑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谁能想到这个刺绣小组竟逐步壮大,直至发展成为今天的鲁绣集团。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史书记载金、元时芙蓉泉旁边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御史、诗人许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楼”;清朝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德王府的西苑废为民宅,芙蓉街的路东也建起了民房和铺面;清朝着名诗人董芸曾经在芙蓉泉附近寓居……现在与芙蓉街一墙之隔的张家大院的张姓人家据说就是明德王侍卫之后,据院子里最年长的张汝昌老人回忆,张家大院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此落户了。 据家住芙蓉街的许多老人回忆,当年的芙蓉街是很美的。当年芙蓉街不足一华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铺砌,大小字号、作坊分列道路两旁。清晨,石板路上会飘着薄薄地一层雾气,远远望去往来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过石板的缝隙就会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泉水,那石板路上的雾气便是温暖的地面空气遇到清冷的泉水凝结而成的;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街上便会听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声。 旺水期的时候,石板下面的泉水会涌出路面,据老人们回忆,倘若穿着布鞋,不一会儿鞋底就会被浸透,活脱脱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到了中午,路边的买卖字号纷纷张起白布搭成的凉棚,芙蓉街上店铺密集凉棚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白色"凉棚阵",阳光只能从凉棚的缝中偷偷地钻进少许。 试想:在酷热炎夏,穿行于上有凉棚遮阳、下有清凉泉水的芙蓉街中,这时在路边的小店里来上一碗冰镇酸梅汤那清凉的感觉真是难于言表。 芙蓉泉,它,还在吗?这是每一个想去芙蓉街游玩的人,都关心的问题。 蔡大爷,在芙蓉街已经住了五十多年了。他说从他开始来的时候,这芙蓉街的格局就是这样,不过脚下的水泥路是十多年前铺成的,过去的芙蓉街是由大青石板铺砌。 芙蓉泉,就隐身在一个小院内的墙根儿里。现在大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对于居民,芙蓉泉已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芙蓉泉周围的逼仄和局促的环境,也不再能给人以“一池新绿芙蓉水”的诗情。然而,寂寞的芙蓉泉,名声在外。 芙蓉街的各色小吃店,大都集中在街的南部,越往北走,越显出颓坏的民居。 经常有老人在街边闲坐,伴着笼中鸟,和卧在脚边的猫的,是午后的悠闲悠闲悠闲的暮年时光。 虽是午后,但依然有小吃店的伙计在当街忙碌,日复一日的忙碌,感觉就是过不完的日子。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老街,有颓坏的民居,正声色不动地沧桑着。有推倒的旧屋,裸露着屋梁,正有泥瓦匠在那儿调水和泥,要建一座新的出来。 芙蓉街有粉刷一新的招牌,在古旧的屋子上亮白耀眼。还有百年老字号玉谦旗袍店,似乎在见证着芙蓉街的悠久历史。 老街,有居民,有过客,有南腔北调南来北往的人,哪怕只是为了中午的一碗面条,在此短暂停留。 这条街上的一家胶东风味饭馆的手擀面很吸引人,许多人在中午来吃一碗。两元一小碗,三元一大碗。吃着它,不仅会让人想起老妈在老家做的手擀面条,一根丝瓜加两个鸡蛋打卤,却总是让人吃出海鲜味儿。 芙蓉街,热闹的正在热闹,颓坏的兀自颓坏着,推倒的正在重来。更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业风貌。 据老人讲,清同治年间,这里就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着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芙蓉是荷花的别称,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正位于泉城济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围地区的真实描述。 芙蓉泉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是名泉中极具特色的一眼:她既没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没有珍珠泉的婉约,她身藏于民宅之中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但是这一切都逃不出诗人的慧眼,清代着名诗人董芸在其成名之作《广齐音》的压卷篇《芙蓉泉寓居》中这样写到:“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着书”。 现实中芙蓉街,就好像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陈迹渐少,从沿街二层小楼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当年老街的繁荣。虽然她与仅一街之隔高楼通衢、车水马龙的泉城路相比显得黯然失色,但芙蓉街却因此成了表现老济南最好的外景地。 在《大浪淘沙》、《前哨》、《刀光虎影》及《解放济南》等影片中不难发现芙蓉街的身影。 芙蓉街,为了方便车辆的通行,压实的柏油路取代了年迈的石板路,老街外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几乎呈爆炸增长的人口扼杀了老街的泉脉,现在只能从发黄的照片上一睹当年泉水的风采。往来熙攘的人流车辆的喧嚣掩埋了老街的宁静和闲适,街道两边来自大江南北各色小吃煎炸浓烈的气味取代了当年文庙传出的袅袅香烟。 芙蓉街象一个没落了的贵族,虽然破旧的华服依旧在身但还得为了晚饭而四处奔波。老街变了,变得让身居老街多年的老人不认识了,变得让慕名而来写生的学生们不明白了。 漫步在芙蓉街上,虽然这里早已没有了过去的青石板路,再也听不到青石板下淙淙的水声,但经年累月世事沧桑的历史沉淀会使你一不小心就踩出一个故事来。 泉城路步行街中段路北即是芙蓉街南口。顺芙蓉街北行依次可见济南府学文庙,基督教教会,曲水亭,大明湖正门。 济南精品旅游线路设计成了趵突泉、泉城广场、泉城路步行街、芙蓉小吃街、北行至大明湖。乘坐公交车:可乘坐公交3、101、K50、K54、K101路至芙蓉街站下车,就可以到达芙蓉街。 芙蓉街的沧桑历史,展示着它的忧伤和曾经的辉煌。 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编纂[zuǎn]的《历城。建置》记载:"历下城建自汉,西晋永嘉年间移平陵城于此,而城始大……" 1862年章丘县孟洛川在芙蓉街南首开设瑞蚨布店,后来迁至院西大街(今泉城路)改名为瑞蚨祥。 1912年6月13日,济南巡防第六营辫子兵兵变,自老东门入城,经芙蓉街到西门大街,沿途抢劫店铺、纵火焚烧房屋。 1923年着名教育家鞠思敏等在芙蓉街创办教育图书社。 1948年9月济南解放,芙蓉街获得新生回到人民手中。 1956年1月,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芙蓉街上的近30家私营业户改为公私合营或者合作组。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市场关闭。芙蓉街上的个体业户全部被取缔,原有公私合营商店转为市属集体企业。 1981年3月居民牛永兴在芙蓉街上开办第一个个体商店"济南历下永兴商店"。 1997年7月,在家住69号院的张含骧老人的倡议下,全院居民自发清理、重修了芙蓉泉泉池。张老被誉为民间护泉第一人。98年7月张老因护泉有功,受到时任济南市长谢玉堂的亲切接见。 1999年芙蓉街共有居民505户、1294人,共有个体工商业户65户,年上缴国家税金50余万元。 2011年,济南市政协会议后,在广泛吸取民意的情况下泉城路街道办事处将芙蓉街重新定位为“文化旅游特色一条街”。芙蓉街的环境和秩序有了极大改善,然而老济南味道却在改造过程中偏离航向与我们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新式快餐店和现代小饰品店驻扎进芙蓉街。 2014年,清明节期间试行“游客微循环”。游客微循环,大致意思就是游客只能从一个口进,从另一个口出,单向通行,形成一个小的循环,让游客们流动起来。 现在,芙蓉街几乎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可以说在济南生活的人,很少没有不去过芙蓉街的人。喜欢城是济南城湖是大明湖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城是济南城湖是大明湖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