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从入殿的第一步开始,表演便开始了。
他的声音不高,却足以穿透金石,直击人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音色是好听的男中音,一开篇,就让人看到了边关的辽阔。
那茫茫的大雪,凛冽的寒风,仿佛真的吹到了听者的脸上。
随着旋律的推进,梁六郎的歌声中开始流露出壮志与离愁。
他的歌声中有着对将士们的敬仰,也有着对离别的不舍。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诉说着武判官归京的荣耀与艰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坐在宴会一角的刘绰,听着梁六郎的歌声,心中涌起了强烈的共鸣。
她想到了那些在边关奋战的将士们,他们的英勇与牺牲,他们的家国情怀,都让她感到无比的敬佩与心疼。
不知不觉间,泪水已悄然滑落她的脸颊。
同样流下眼泪的还有祁国公郭曙,他的眼中满是对战友的思念,对沙场的眷恋,对收回失地的期盼。
当梁六郎唱到《白雪歌》的终章时,他的声音变得更加高亢而激昂,仿佛在为武判官的归京而欢呼,为大唐的强盛而歌唱。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歌声在殿内回荡,他只有一个人,却如同战场上的号角,唱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梁六郎的歌声落下,余音袅袅,如同边关的风雪,在麟德殿内回旋不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留给盛世大唐的边塞诗压卷之作。
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本是欢送武判官回朝高升之景,梁六郎的演绎却让刘绰看到了封常清因为唐玄宗听信谗言将其召回长安送死的无奈和悲哀。
想到此次出行关中的所见所闻,刘绰心绪难平。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安西旧地,五十年前那些曾经属于大唐的辽阔疆土,如今却只能在诗行间寻觅其踪迹。
郭曙依旧沉浸在那悲壮的旋律中,久久不能自拔。
他眼中的泪光倒映着大唐往昔的烽火与辉煌,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手不自觉地抚向腰间,却只摸到了腰带,他这才想起,自己的佩刀如今就在殿外。
他还记得,西域的天很高,风很烈,战士们的笑声很响亮。
如今,他却只能在这里,听着歌声,想象着那片土地上的一切。
相比于两人的忘情与失态,殿中其他官员却显得有些无动于衷。他们沉浸在庆功宴的欢乐中,对于梁六郎的歌声,只是报以礼貌的掌声。
甚至已经开始低声讨论着春闱,或是互相敬酒,交换着各自的政治情报。
安乐久了,安西旧地,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反正也夺不回,不如君臣同心,集体遗忘。
李实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目光在刘绰和郭曙脸上扫过,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讥讽和不屑:
“想不到明慧县主和祁国公竟如此多愁善感,一首曲子就能惹得泪水涟涟。张将军这等血染沙场的都没怎么样,你们二位却哭得湿透了衣衫,岂不好笑?”
此等阴阳怪气的言论,对刘绰而言根本是不痛不痒。
见众人的视线都望了过来,她淡定地擦了擦眼泪,举杯敬道:“梁郎君的歌声气势雄浑,动人心魄。刘某情之所至,让诸位见笑了!”
“看来明慧县主也是性情中人啊!”祁国公一脸赞赏地看着她,又不留情面地对李实道,“你未曾经历过边疆风沙,自然不懂此中意境情怀。”
李实脸色一变,立时便反驳道:“性情中人?我看是沽名钓誉,附庸风雅吧?”
杜相清了清嗓子,“嗣道王,这可并非附庸风雅。安西轮台乃是我大唐将士曾浴血奋战之地,我等怎能忘记?此情此景,自是让人伤怀!”
李实不以为然,“杜相,不就是一首曲儿么?如今太平盛世,张将军得胜归来,大喜的日子,有些人非要念着那偏远之地,流那几滴猫尿?如此惺惺作态,只可惜,圣人不在,浪费了一场好戏吆!”
刘绰一听这话,笑容渐渐收起,眼神变得冰冷起来。
她慷慨陈词道:“此言差矣!张将军得胜回朝固然可喜,但若无先辈开疆扩土,何来今日之盛?安西虽远,亦是大唐国土,那里的百姓同样是圣人的子民。虽暂时无力夺回,但绝不可忘却。有些人怕是只知这京城繁华,却不知边疆战士们的艰辛。若人人都做这般想法,那万一哪天外敌再犯,谁还肯为国效力?”
郭曙极有默契地接着道:“是啊,在座各位谁不知道今日这宴会乃是为张将军收复失地庆功的?可若自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忘记了其余失地之痛,这喜又何以为真?”
众人听到这里,不禁纷纷交头接耳起来。一些原本跟着李实附和的人,此时也低下了头。
杜佑打着哈哈,“今日是庆功宴,大家莫要伤了和气。明慧县主心系边疆战士,这份心意值得钦佩。嗣道王想必也并无恶意,只是用词不当。这满桌的佳肴美酒,咱们还是莫要辜负了圣人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