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之下,高丽士兵纷纷跳进护城河。
守在拒马工事后方的高丽军官,对麾下士卒说:“不要害怕,不要逃跑,我们有两百多人,他们只有五个而已。射箭,射箭!”却见那五个大明骁骑,各自在桥上射出一箭,然后翻身下马朝着高丽军冲去。
高丽士兵的弓箭,射在大明骁骑的甲上,射在大明战马的轻型马甲上,几乎无法造成有效杀伤。
而那五个大明骁骑,提着四米长枪,步行冲到拒马前,隔着工事与敌人近战。
五人主动杀向两百多人!
那两百多高丽兵,甚至不敢越过拒马,只敢躲在工事后面厮杀。
双方的装备差距太大了。
高丽顶级武将的盔甲,跟辽国样式差别不大,都是从唐朝演化而来。不但不简陋,反而非常精良,但这种甲胄的数量少之又少。
正常的高丽盔甲,是皮夹铁札甲。
他们把皮革做成甲片形状,然后串起来为札甲样式,关键部位也会弄些铁甲片。如此一来,制作成本降低了,日常维护也更容易,而且穿出去有面子,乍一看还以为是铁甲。
这种铁片夹杂皮革片制成的札甲,在高丽被称为“介胄”。
就连高丽的上六军将军,也是清一色穿戴介胄。铁片越多就越精良,皮革片越多就越劣质。
至于高丽的低级将领、军官和精锐士兵,则是清一色皮甲。
普通士兵,连皮甲都没有!
他们看到大明骁骑的甲,还以为那全是布甲,因此交战之初还算勇猛——至少没有临阵脱逃。
可打着打着就感觉不对劲,长枪戳在甲上,那力道着实有问题啊!
大明骁骑这边,只要命中敌人,几乎枪枪见血。
高丽守军那边,戳半天根本不能破防。
负责领兵的高丽武将,居然还格外骁勇,他大喊道:“敌人只有五个,越过拒马围死他们!”
这货亲自率队,从拒马缺口处冲出。
五个大明骁骑且战且退,来到护城河桥中央。桥梁并不宽,他们五人列阵挡在那里,高丽士兵再多也没用,顶多能同时投入十几人接战。
在桥上打了一阵,五个大明骁骑一人未损,甚至都没有受什么外伤,只是被敌军捅得阵阵肉疼。
高丽兵那边,反而死伤了七八个。
若非高丽前排有盾手保护,早就被大明骁骑给杀溃了!
“呜呜呜~~~”
护城河外,号角声响起。
陆续有三十多骑过来帮忙,还有两三百骑,朝着这面城墙的其他护城河桥冲去。
感觉援军的马蹄声接近,桥上的五个大明骁骑,立即抓住时机进行反击。
“杀!”
他们齐刷刷举着长枪往前冲,不顾敌军的兵刃,冲近了就弃枪拔出副武器。
全是钝器,抡起就砸。
负责带队的高丽军官,被一骨朵直接砸破脑袋。
“快逃啊!”
高丽兵当即就溃了,他们打五个已是难受,后面又冲来三十多骑,哪有半点获胜的希望?
五个大明骁骑趁机追杀,到了拒马处并不贪功,而是搬开拒马为友军开路。
后续的大明骁骑鱼贯而入,高丽城楼上有人大喊:“关闭城门,关闭城门!”
这股高丽溃兵正在往城里逃,眼睁睁看到城门一点点关闭。
所有城门,都在陆陆续续关闭。
所有出城接战的高丽兵,全部被他们的友军给抛弃。
好吧,也不是真的放弃不管。
城墙上很多箩筐悬下来,同时又朝着追兵放箭。
但箩筐数量有限,急着逃跑的高丽兵,为了抢箩筐自己打起来。
战斗渐渐停息。
折彦质麾下第一批军队,已经全部登陆完毕,海州城也被包围起来。
所谓的包围,是派骑兵轮番绕城巡逻,不准城内外有任何接触。
暂时没有攻城,士兵们就在岸边扎营,同时去卸载船上的辎重。那些海船,还要回大同江口接来第二批明军。
折彦质要围城打援!
这里是高丽首都开京的西大门,一旦海州沦陷,开京就暴露在大明将士的眼皮底下。
郑仲夫如果不派兵来救,那就只剩下迁都,或者带着国王“东狩”,否则随时可能被包围首都。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