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黄公度就坐在他身边,忍不住问道:“至诚兄,可否告知你殿试文章写的什么?”
但连考两次举人失败,于是带着钱财去洋州求学——洋州书院如今名气很大。
没办法,具有明显异族特征的士子,居然被钦点为新科状元,实在是有点儿过于离谱了。
开封府尹亲自帮状元郎牵马,李中坐在马背上仿佛梦中。
很简单,第一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四字年号却一大堆,例如:太初元将、建武中元、太平真君、天册万岁、太平兴国、大中祥符……等等。
比如以放牧为生的吐蕃化汉人,如果想要重新汉化,不能强求他们改变婚姻习俗。因为那些看似不合礼仪、违反伦常的婚姻制度,是碍于恶劣的生活环境而产生,只有通过收继、异辈婚等方式,才能尽可能的延续部族生存。
新科进士集体去换官服时,这个青年引来一众侧目。
这张答卷的文笔相对朴实,而且典故也不多,能被皇帝看到实属不易。
能参加殿试的士子都很聪明,他们拿到题目之后,第一反应就跟年号对上。
李中的酒量极好,来者不拒。
该考生还分析地理环境的影响,阐述即便是吐蕃族内部,风俗习惯也就极大差异。以农耕为主的吐蕃族,跟那些以放牧为生的吐蕃族,在服装、婚姻等习俗上就有巨大差异。
一个北宋的边境番兵,正常而言属于炮灰。儿子居然做了低级将领,孙子竟然有钱读书科举,这太不符合常理了。
李中,字至诚,陕西湟州人。
前几名都写得文采斐然,而且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内容都差不多,只不过侧重点不同,无非是族源血脉、武力征服、德治教化等等。
一直发展衍化到宋代,“复兴”始终特指重振宗庙、社稷、国祚。
他靠着物理、数学等科目拉分,终于在陕西考上举人。今年会试也排名靠后,勉强踩着尾巴才没落榜。
传胪大典。
以上这些,其实还不算什么。
到了李中他爹的时候,被调去河湟担任低级将领,开始悄悄跟黄头回鹘做生意。
五胡乱华之后,更是被赋予特殊意义。
李中老老实实回答:“回禀陛下,家祖父是回鹘人,家祖母是吐蕃人,曾祖父是……是党项人。不过,家母是汉人,家祖母的祖上也可能是汉人。”
内阁和礼部好一通研究,认为“复兴”的词源来自《左传》,不过当时还写做“兴复”。
继而又讨论汉人吐蕃化的过程,武力征服是个最大的前提。当地汉人迫于强权,为了生存主动向吐蕃族靠拢,模仿吐蕃族的服饰和风俗。而且长期不接受教化,失去了汉人的语言和文字。
这个在朱国祥看来非常儿戏的年号,朝中重臣居然无人反对,甚至觉得皇帝陛下拥有宏图大志。
所有新科进士都得到初授官,拜谢皇帝排队退出。
几位阅卷大臣,表情都有点诡异。
朱铭喊道:“状元郎近前来。”
就这破成绩,突然做了状元是什么鬼?
“复兴中华”四个字,朱国祥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但文武百官却是第一次见到。
今年的榜眼,是福建莆田人黄公度,历史上他在南宋考中了状元。
街道两旁全是欢呼声,李中梦游般骑马走完全程。
参拜皇帝之后,平身排队站立。
朱铭仔细打量:“你祖上是哪族的?”
今年的殿试题目,翻译成白话就是:“上古神州有诸夏,也有蛮夷戎狄。那时的中国,特指中原一丢丢。现在的中国,已经北抵大漠、南至沧海。那时的蛮夷戎狄,后代很多都变成中国人。他们居住的土地,也都已经成了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眼眶稍显凹陷、鼻梁也很高的青年,被叫到最前面独占鳌头。
大明复兴中华元年,西元1133年。
至于西夏使者,得知大明使用这个年号,第一反应是感到恐慌不安。
但殿试文章基本不外露,反正不存在落榜,只是重新排名而已。
民族构成好复杂!
朱铭并未继续探究,因为肯定有问题。
因此想以“复兴”为年号,必须再加特定词汇,否则在国朝初立时反而有负面含义。
暂时还没有民族复兴、产业复兴、文化复兴等词义。
会试文章必须公布,以此展示科举的公平性,杜绝有垃圾文章被打高分。甚至印刷成册,让天下士子学习观摩。
“中国之外,亦有汉唐故土未复。是否该收复故土,又该如何统治那里的各族?”
这一桌的新科进士听完,基本确定了两件事:
第一,这位状元的儒学造诣很差,辞章典故也不精通,放在南方估计中举都困难。
第二,这位状元的殿试文章,某些内容获得了皇帝认可。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