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193章 50年代的儿童文学

第193章 50年代的儿童文学(2 / 2)

一群男学员七嘴八舌,交流半天,灵感没有,或许能写一篇游记。问到江弦,江弦只说,“金色的阳光,纯洁的友谊,倒是给我最近构思的一篇儿童文学增添了些素材。”

纯洁的友谊当场变质。

几位老同志摩拳擦掌,合着我们搁这儿放松,你还在卷?

莫伸忍不住笑笑,“玩儿吧,还写啥游记啊,谁能写的过江弦啊。”

几位男同志哄笑起来。

江弦也轻笑几声,没去解释,举着相机咔嚓咔嚓一顿拍。

岸边,几位女学员在海里玩的那叫一个欢,莺莺燕燕,头发在水里泡的湿答答的,身上窣窣地往下掉沙子,只穿布料很少的泳衣。

男同志们的笑声戛然而止。

就这么静默许久,不知是谁先咳嗽一声,随后咳嗽声此起彼伏。

张学锋说的好啊:看吧不好意思,不看吧其实挺想看的,这不是难为人么?

好在这份尴尬很快就被化解。

蒋子龙抬手一指堤岸,“那不是大冯么?!”

江弦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人高马大的冯骥才,领着一个比他低了许多,看着像是他妹妹的女人在堤岸散步。

文讲所认识大冯的学员不少,都朝他招手喊叫。

他很快过来,面带欣喜的打了个招呼,又介绍了下身边那位,原来不是他的妹妹,是他的妻子顾同昭。

不得不说,他夫人顾同昭和大冯长得确实很有夫妻相。

“江弦,你那本《米》我看了,我还想给你写信来着,你怎么写出来的?”冯骥才缩着身子,眉飞色舞的说着,极具代表性的大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

“握着笔,动着脑子,写出来的,还能怎么写出来。”他笑着回答。

冯骥才在文坛也是一颗新星,很受诸位学员们的尊敬。

王安忆也极想和这位“津门急才”搭个腔,说句话。

这会儿见到江弦和他言谈举止,仿佛熟悉多年的老友,就羡慕不已,暗叹一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秀的人总是能和优秀的人扎堆儿。

夜晚,趁着这难得的清闲,江弦在招待所的房间里,握笔写起了稿子。

这还是一部长篇小说,字数颇多,光誊抄就够他抄一段儿时间的。

写起来和写《米》的时候完全俩滋味儿,有轻松有沉重,欢乐有苦涩。

江弦一个成年人,写着写着,都酸了眼眶,忍不住为孩童们的友谊感动落泪。

惹得和他住一块儿的蒋子龙都咂舌惊叹,“这是怎么?还把自己给写哭了?”

“难免的代入其中。”江弦轻笑一声。

蒋子龙来了兴趣,“能拜读一下么?”

江弦也不介意,把手上的稿子递给他。

他没写多少字,蒋子龙了不到十分钟便悉数读完,放下稿子,眸底闪烁着感动的光,唏嘘不已。

“要不是亲眼看你写出来,我真要怀疑这是不是你写的东西,怎么能把小时候的事儿都写的这么好?”

江弦一脸平静的解释,“也是今天大家在一块儿玩,让我又回忆起了小时候的那份纯洁友谊,这趟北戴河,我可真是来着了。”

蒋子龙又把视线汇聚在这篇稿子上,再读一遍,仍觉喜爱不已。

“50年代,写这个年代的,都是些反思文学小说,恐怕没人会像你一样写儿童文学。

算起来,我倒是和你写的这个主角差不多岁数,那会儿我也不大,早晨五、六点就要背着粪篓子,起床到大街上捡狗粪,还薅草、拾柴火、拾麦穗、焖地瓜”

蒋子龙这个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家,拉着江弦不让他睡,一个劲儿的分享着儿时的事儿,美名其曰给他提供写作素材。

那会儿过得也不是多好的日子,但如今讲起来,满脸都是欣喜和怀念。

人会下意识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一提到童年,总是美好到说不尽呐。

此后几天,学员们三五成群的在北戴河乱逛,彼此关系又拉近很多。

江弦一边写作,一边出去玩,保持着每天都写个四千字的速率。

北戴河无忧无虑,文学界对《米》的关注却在不停发酵。

《米》这部小说独特而老辣的意识流插入,可谓是惊涛拍岸。

要知道,随着80年代的开启,现代派小说在中国逐渐出现形态,一是以王濛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二是以宗璞为代表的荒诞派小说。

70年代的最后一年,以及80年代的最初几年,正是“意识流”小说加快步伐的几年,一篇篇意识流文学作品好似“集束手榴弹”般连续发表。

而江弦这篇《米》,无疑让他走到了所有作家们的最前沿。

《文艺报》上一期连续刊登了三篇《米》的文学评论。

在这样重要的一块文学阵地,以如此之大的声音来探讨同一部小说,这是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可见《米》这篇小说在文坛掀起的风暴有多么剧烈。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也亲自撰文评论——《被撕裂的快感——读米gt》

“《米》是一个对人性恶的推测之书,赤裸裸地展现出了恶的一面,我想起芥川龙之介说过的一句话: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在人性善与恶的天秤上,人性就会倾向了恶。”

“江弦在《米》的习作中,实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注重对心灵变化的追踪,又不舍弃深刻的现实主义,鞭辟拷问旧社会的压迫与黑暗。”

“虽然打破了物理时空,呈现出主观意识流,但内容是明朗的,思绪是理性的,这篇《米》,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式意识流’,亦或者‘东方意识流’的写作范本”

在回bj的火车上,文讲所的学员们把这份《文艺报》相互传阅,眼中无不露出对江弦的羡慕之色。

这篇文学评论的价值可不一般,因为这是出自评论家雷达之手。

雷达被称赞为“文学的雷达”,一度在《文艺报》开辟专栏,以“雷达观潮”之名,及时点评当下创作。

文学界里有句话:如果不知道雷达这个名字,说明他离文学还远,如果雷达完全不知道他的名字,说明那主儿还得加油。

回来没几天,文讲所便放了假,学员们纷纷选择了回家度过假期。

“九月我们再见!”孔捷生拎着行李,和江弦他们几位道别。

蒋子龙叹了口气,“真可惜,临放假,还没看到你的那篇小说。”

“我又不是不发表了。”江弦笑笑。

贾大山也要回正定去,江弦坐在宿舍里,怀念了一下过去的这段共同战斗岁月。

人意阑珊,偶尔从开阖的房门里,传出一两句说话声,继而走廊里响起一阵脚步声,十八路公车将学员们一个个送走。

一出门,他碰上王安忆,江弦开口问道:

“安忆同志要回上海么?”

“我是这么打算的,文讲所人都走了,住在这边太冷清。”

“还是别回去了”江弦劝说起来,“就住在京城文艺的招待所,好好写一个月稿子。”

他这编委懒得去四处组稿,业绩就全靠这位大侄女了.

(本章完) ', ' ')

最新小说: 我的能力太常见啦 异之理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 乌鸦给了我一双眼 恋爱攻略小竹马自我攻略 母子 重生只为傲娇青梅,谁管你系不系统的? 外科教父 够野 more,more,n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