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人说着。“比如说,如果你在农学考试中获得满分,就算其他科目都是零分,你也会被录取到农业部门或农业研究所去。”
“一些重要部门的要求可能高一些,比如行政部门,希腊文,法律,历史和地理都不能太低。”
“选考科目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每个部门要求的科目不同。”
“我就准备在希腊文,拉丁文和历史学上多下功夫,希望能进入教育部门。”
米兰人兴致勃勃地说。
“理论上,所有具备罗马公民权的国民都可以参加考试,但真正有能力参加的估计只有少数人,还多位于大城市。”
“现在皇帝有钱,准备大量开设学校,提升国民素质,加强文化教育,大城市会建立全日制学校,在主日学校中接受早期教育后,部分优秀者会被送进全日制中学,全日制中学的优秀者会进入高等学府,经费一部分由富商贵族捐赠,一部分由中央提供。”
“皇帝还会设立皇家奖学金,为那些成绩优秀但家境贫寒的学子提供帮助。”
“至于军事学校和神学院,那是不同的体系,我们估计是不可能的。”
米兰人见赫里斯看得出神,继续说道。
“文官考试共分三次,第一轮考试会根据成绩将学子分成几大类,分配给各个用人部门,再由他们来进行第二次考试,从而选拔出最符合要求的人才,而非综合成绩最高的人才。”
“第三次考试是终试,皇帝亲自出题,其实在这次考试之前,你的去处就已经定好了,但也十分重要,因为这关系到皇帝对你的看法。”
米兰人顿了顿。
“毕竟,在这个国家里,皇帝说了算。”
“最后还有面试,检验实践能力,有些人开玩笑说,如果你想去农业部,很可能会被拉到田里辨别作物,以及处理病害的方法。”
米兰人笑了笑。
“这是第一次考试,还处于实验阶段,录取标准可能会很低,我一定得去试试。”
“上面说,教育大臣巴尔萨蒙已经印发了一些考试题型?”
赫里斯抬起头,看向米兰人。
“是啊,每个主日学校都有,报纸上也有。”
米兰人又伸出手,从包里掏出几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
“历史学考题三,请讲明布匿战争的前因后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米兰人念着。
赫里斯想了想,不太会,摇摇头。
米兰人咕哝一声,翻出第二张纸。
“这是教育部的复试题,基本上主观性很大了。”
“历史教育学考题二,根据确切研究发现,无论是生活在新色雷斯的科伊桑人还是生活在新罗马的特拉斯卡拉人,都跟罗马人拥有同一个祖先,同宗同源,只不过都曾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将他们重新引入双头鹰旗帜的照耀下,让他们学习上帝的文字和语言,请讲明你的教育方法。”
“不会,不过题目不错。”
赫里斯有些欣慰地点点头。
“历史教育学考题五,伊萨克皇帝教育我们做人诚实,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请简述你的教育方法。”
见赫里斯还是摇头,米兰人一叹。
“你看看,啥都不会,这怎么行呢?”
米兰人想了想。
“不过你其实也可以参加考试,现在到处缺人,只要重点科目勉强能达标,估计肯定有职位。”
“没有年龄要求吗?”
赫里斯满眼放光。
“皇帝缺人,把成年标准降低了一岁,现在,十五岁到十八岁的可以担任下级文员,也就是抄写员之类的,十八岁以上就全无限制了。”
米兰人耸耸肩。
“不过,我劝你还是不要贸然做出决定,天文台的学徒已经是很不错的职位了,你去行政部门,不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薪水。”
“而且,说不定还会受到歧视。”
赫里斯眼光闪烁,没有直接回答。
“听说过新罗马的大主教瓦伦斯吗?”
“没有,怎么了?”
米兰人不明就里。
“他是个阿拉伯裔,据说,也是因为特殊的身份而遭到了破格提拔。”
赫里斯说道。
“皇帝意图同化,也许会给我更多的机会呢?”
“也许吧,第一次文官考试还有三个月,你可以借此机会准备一下。”
米兰人说道。
“下个月,帖撒罗尼迦城会设置报名点,报完名后,我们一起去君士坦丁堡,如何?”
“好!我还是不喜欢观测星星,为帝国做贡献,阿莱克修斯皇子和维内托院士一定也不会反对的。”
赫里斯重重点头,扔下酒杯,冲出酒馆。
外面已是满天星辰,赫里斯骑上骏马,向村东头的驿站奔去。
天气微寒,赫里斯却心头火热,借着酒劲,纵马狂奔。
“赫里斯?”
驿站外,皇家科学院的天文学院士维内托看见赫里斯,楞了一下。
“也来寄信?”
“不,老师,我知道您来寄信了,是来找您的。”
赫里斯翻身下马,躬身一礼。
“哦,那正好,天色晚了,我们一起回去吧。”
维内托点点头,骑上马。
见赫里斯固执地站在那里,维内托有些不明所以。
“怎么了?”
“不跟我回山里了?”
赫里斯点点头。。
“老师,我不想回去了。”
“赫里斯,你跟我在一起,不高兴吗?”
维内托关心地问,还以为自己的学徒有什么心事。
“高兴……就是有点不轻松。”
赫里斯低下头。
“我想了想,还是不喜欢枯燥的生活,不喜欢看星星,我想去参加文官考试,想去大城市,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维内托沉默片刻,笑了笑。
“你应该知道,当初是阿莱克修斯皇子要求陛下为你们提供帮助,你又是最好学的一个,这才来到了天文台,一般人还进不来的。”
“是的,对不起。”
赫里斯低声说道。
“人各有志,我不拦你。”
维内托点点头,掏出钱袋,递给赫里斯。
“这是你这些年的薪水,拿去买书吧。”
“老师……”
赫里斯接过钱袋,看向维内托。
“我认识几个学者,他们正在编写教材,到时候你肯定得跟他们打交道,报我的名。”
维内托摸了摸赫里斯的脑袋。
“他们都是一群死硬者,不会因为你曾是我的学生而给你什么优待,但肯定会让你享受到普通罗马学子同等的待遇,这是为了避免你受欺负。”
“谢谢老师,我——”
赫里斯有些感动,一时间竟有些犹豫。
“去吧,祝你考试成功。”
维内托冲赫里斯眨了眨眼,策马离开。
……
君士坦丁堡,大皇宫,书房内灯火通明,以撒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向三位官员。
三位官员都穿着自己设计的官服,居中一位老者佩戴着金质双头鹰胸章,双头鹰两眼闪亮,利爪下抓着权杖,这是帝国宰相,伊苏尔特。
居左一位则佩戴着银色双头鹰胸章,双头鹰的两只利爪下抓着书本,这是教育大臣,巴尔萨蒙。
居右一位也佩戴着金质双头鹰胸章,但右眼闪亮,左眼黯淡,这是主管东方事务的副相巴西利厄斯。
大土耳其战争结束后,面对大量的新征服领地和新归顺人口,以撒原本就不太完善的行政系统顿时出现了问题,借此机会,以撒准备对政府部门进行改革,同时扩充教育部门,为行政部门提供人才,推行文化同化。
实际上,曾经的东罗马帝国拥有比较不错的行政机构,但在科穆宁王朝时期走向衰微,开始逐渐从“公天下”转为“家天下”,大量的世家子弟把持政权,底层人民缺少晋升的机会。
科穆宁王朝的这种体制在表面上增强了皇室集权,但实际上,官僚世家的坐大反而挑战了皇权,造成了一系列问题,这些世家子弟对贪污腐败,卖官鬻爵和苛捐杂税样样精通,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以撒的行政部门同样存在这些问题,长期采用“恩赐官僚制”,各个部门的职员由皇帝和上层官员直接任命,从长远上来看,这绝不是什么好事。
现在的东罗马帝国正当盛世,一切都还在掌控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问题会层出不穷,后来的皇帝会被这些貌似忠诚的贵族官员蒙在鼓里,对民生疾苦毫无知觉,甚至被当权官员架空乃至推翻,这都是很有可能的。
现在,以撒不缺钱,应该做出改变。
想要完全杜绝恩赐官员和贵族世袭是不可能的,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以撒死后,这些人会迅速反扑,反而导致功亏一篑。
以撒想要的,是在保证世家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基层文官体系,通过考试和考核来保证基层部门的高效和廉洁。
当然,上层官员多半还是世家子弟,这是没有办法的,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依然如此。
但是,一个强盛的帝国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让底层人民看到希望,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样一来,他们才会对这个国家怀着强而有力的向心力。
以撒粗略制定了一套文官改革方案,在东罗马帝国自身行政系统的基础上,参考了东方王朝和大英帝国文官系统的一些优点,尽可能地使帝国政府相对高效。
在这套方案里,基层文官属于“事务官”而非“政务官”,是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会将皇帝的命令始终执行下去。
过上几十年,内部斗争会加剧,各大世家会争权夺利,内阁大臣很可能会在一次次政治斗争中不断垮台又重组,但一整套的文官系统不会受其干扰,不会因为内阁的变动而陷入瘫痪,不会因为政治斗争带来的动荡而导致人亡政息,组成一个“永不迭代的幕后政府”。
此外,对于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必须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孩子到底成长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教育,哪怕是一个纯正的突厥人,在君士坦丁堡接受一整套的罗马教育后,他也会成为罗马公民。
一个来自草原的罗斯人,如果放任不管,哪怕他改说希腊语,笃信东正教,也依旧和这个国家保持着或浅或深的距离,和主体民族无法完全融为一体。
来自海外的金子需要在刀刃上,推行文化同化之事刻不容缓。
基层的主日学校,中层的全日制中学,上层的高等学府,全民皆可参与的文官考试制度……
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大量金钱的,政府部门当然出不起,为了让更多孩子享受教育,以撒斥巨资设置了皇家奖学金,每年会把大量金钱用于推广教育,为贫寒学子提供救济。
这些因为皇家奖学金而改变命运的孩子当然会对皇室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在很长时间内,他们将组成皇帝最坚实的后盾。
当然,到了近代,教育的开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必然让皇帝跌落神坛,这是时代趋势。
其实,阻止普通百姓参与教育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贫穷,当孩子也必须为了一个家庭而出卖劳动力,教育便无法开展,人口素质也无法迅速提高。
以撒一直轻徭薄赋,主张藏富于民,通过海外掠夺而缓解国民压力,让他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让更多家庭能够供养起脱产的学子。
最后便是殖民地同化,这也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手段和时间。
当然,无论是文官改革还是考试制度,暂时都处于实验阶段,选拔人数和考试人数都非常少,十分不成熟,具有非常大的问题,需要在长时间的使用和磨合中渐渐解决。
“我决定好了,你们将组成“三人委员会”,主导文官改革,先从安纳托利亚的考试选官开始,暂时不要在其他地方推广。”
以撒说道。
“是!”
三人重重点头。
1472年深秋,东罗马帝国开始文官改革,在安纳托利亚的新征服区试行考试选官制,同时大量开设全日制中学,推广教育,以皇家奖学金为坚强后盾。
(本章完) ', ' ')